本报北京3月27日电从今天召开的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获悉:我国基础研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2010年的工作总体目标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全面提高我国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使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和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在若干有优势的学科领域有新的重大突破,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这次会议是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组织召开的。
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优化环境,凝聚人才,努力开创我国基础研究工作新局面》的讲话。他说,近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对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学勇说,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据统计,1999年国家(包括地方)对基础研究的拨款总额达到49亿元。在1989年的基础上,年均增幅达2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总额从1989年的1.3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0.4亿元,今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5亿元,与此同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实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推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等,使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李学勇说,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已取得了一大批可望获得重大应用效益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贡献。如水稻育种和水稻基因研究、转基因动物研究、光学晶体研究、纳米材料研究、油储地球物理研究等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说,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一些成果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如:数学机械化理论及应用研究,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的发现和研究,古生物和古人类研究等。
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讲话中说,发展我国基础研究事业应以改革的思路统揽全局,特别要强调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的大环境下,积极探索我国基础研究改革的思路。她说,要改革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方式,在制度上要保证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能够兼顾项目研究、基地建设和队伍建设的三个方面。在近期,要特别强调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基地和优秀科学家群体与个体的支持。
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在讲话中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除了在科学上要量力而行外,同时应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经过优选的少数有实力的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上。白春礼说,在鼓励科学家根据学科发展的推动力和科学家个人的好奇心进行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国家目标的导向作用。基础性研究也要考虑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得基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源泉。
会议将在总结交流我国基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讨论《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全国基础研究发展纲要》,研究部署新时期全国的基础研究工作,促成我国基础研究新的大发展。会议将于29日结束。